有些个人物品,比如衣物、书籍等,自己用不上了,但也许别人正需要,丢进垃圾桶会让这些东西不能物尽其用。在德国,年轻人正通过一个个简易的“赠物箱”,实践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理念。这种被称为“幸福的创意”的街头公益项目是怎么实现的,日常如何维护,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记者到实地一探究竟。
|
“赠物箱”里宝物多
用几块木板钉起来一个两米多高的柜子,用透明塑料板做顶棚,里面摆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木架……很难想象,一个比电话亭大些的简陋小木屋,就是鼓舞了成千上万德国年轻人的“赠物箱”。柏林斯泰恩街上就有这样的“淘宝屋”。小木屋上书写着“赠物箱”的标识,下面则是“共享就是关爱”的口号。小屋就像一个“宝箱”,里面的物品种类繁多。左边的衣架上挂着各式衣服,甚至还有一个中国的红灯笼。一个架子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,有小说、漫画,还有工具书等。衣架下则是一个行李箱。另外一个木架上的物品更杂,有儿童玩具、影碟、咖啡机、照相机、餐具、运动鞋等物品,甚至还有几个苹果,几块口香糖。
住在附近的居民卢迪格告诉记者,一般来讲,可用物品不超过24小时就会被拿走。每个“赠物箱”都有居民照料,整理清洁。
记者发现,屋里墙上还贴有提示:请赠物人注意,如果你放进去的物品超过两周没有人拿走,就请你再把它拿回去自行处理。另外,也请拿走物品的人注意,从这里拿走的赠物只可自用,不可转卖获利。
“街头图书馆”看旧书
像“赠物箱”这样的街头公益项目在德国还有不少。曾在德国街头随处可见的老式电话亭因手机普及而被弃用,德国人就将其改造成“开放式街头图书馆”(如上图)。
记者来到位于柏林夏洛特堡区一个小广场上的“街头图书馆”。远看它与老式电话亭无异,书亭玻璃门上贴着说明———“请带来一本书,取走一本书,阅读一本书”。亭里已竖起书架,上面摆放着历史、文学和社会学等各类书籍。书亭顶部装有一个太阳能板,可为亭内LED电灯提供24小时电力。亭外还设有一圈木制长条凳。记者碰到几位来这里“借书”的居民。一位叫克劳迪娅的女士送来《墨水心》等3本书,同时也挑了两本书拿走。
海登女士是负责维护这个书亭的志愿者。她说,与其让家里闲置的书在角落里积满灰尘,不如把它们带到这里“重生”。互联网时代人们仍对纸质书籍情有独钟。书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换书籍、面对面交流的平台。
“街头公益”起步艰难
不过,这种共享式“街头公益”开始时走得都很艰难。“赠物箱”首创于去年8月。几名年轻人自筹200欧元资金,做了第一个“赠物箱”,摆放在柏林大街上。马上有反对者提出,现在网上可以拍卖,还有跳骚市场,这种赠物方式很“傻”,甚至有人将“淘宝屋”给砸了。一位取走一辆自行车的年轻人也不敢相信,还留下纸条,表示疑问。但他们不灰心,坚持认为“赠物箱不用改变,要变的是这个世界”。渐渐地,拥护者越来越多。如今,“赠物箱”已在德国10多个城市设立,并走出国门,在瑞士、奥地利、丹麦、比利时等国生根发芽。
而“开放式街头图书馆”1991年就开始创立,首先出现在奥地利的格拉茨。“街头图书馆”开始也并不成功,很多书亭被破坏,书被人清空。在多方努力下,现在发展得很好。记者在德国各地采访还发现,这样的“街头公益”越来越多:比如免费提供自行车打气筒,给流浪汉送食物,给困难家庭孩子补习等。#p#分页标题#e#
柏林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对记者说,“街头公益”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。“街头公益”项目没有严格的组织、负责人和银行账户等,有赖于公德意识,贵在坚持。(青木)
APP-IOS
扫码下载留信网®APP(IOS)
小程序
留信网®小程序入口